近日,由中华酒携手新华社“中国名牌”推出的文化探访节目《馆长带您品味中华》第二期《殷墟篇》隆重上线, “封神故事背后真实的商代女战神比剧情更燃”、“一片甲骨惊天下,一座殷墟展历史”“这里简直是三千年前的车展现场”等话题持续刷屏。这是继首期敦煌莫高窟博物馆获得广泛好评后,作为节目战略合作伙伴,中华酒再度以文化守护为桥,走进殷墟古都,践行民族品牌使命担当的有力之举。
据悉,《馆长带您品味中华》是新华社“中国名牌”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尝试,节目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为内核,持续走进全国代表性博物馆,深度对话文博专家,探寻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挖掘文化传承的自信力量,多维度诠释和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深刻内涵。
展开剩余79%殷墟探秘:从封神幻想到考古实证的文明解码
殷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全人类共有共享的世界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普遍价值。从1899年甲骨文被偶然发现,到如今殷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三代考古人用锄头与毛刷拨开历史的尘埃,让“大邑商”的文明图景逐渐清晰。
本期节目在殷墟博物馆副馆长郭卫兵的引领下走进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由特约主持人艾诚与观众一同触摸甲骨上的刻痕,凝视青铜器上的纹饰,解码那些被神话包裹的文明真相。
在殷墟博物馆的地下展陈区,23座商代车马坑构成了一幅震撼的“地下车展”图景。车厢、车轮、车轴的精密结构,不仅展现了商代高超的造车技艺,更暗藏着严格的礼制规范。甲骨文中“车”字的象形写法,或方正或倾斜,甚至有一幅刻画着“车轮断裂、车身倾覆”的“车祸现场”,成为中国最早的交通事件记录,让三千年前的生活场景跃然眼前。
顺着甲骨文的线索,节目来到了殷墟最核心的“文字宇宙”。截至2025年5月,殷墟已出土甲骨文15万余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更记录了商王世系、祭祀战争、天文历法等海量信息,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
青铜器展区的司母辛鼎与亚长牛尊,则让观众见识了商代“范铸工艺”的巅峰。司母辛鼎纹饰上的饕餮纹张着巨口,兽面纹眼神凌厉,以“狞厉之美”彰显着王权的威严。
节目中,妇好的传奇被重新解读。甲骨卜辞记载,这位商王武丁的妻子曾率军征讨二十多个方国,主持过大型祭祀,甚至因牙痛求告神灵。“她的墓葬实证了商代女性的特殊地位,突破了传统史学对古代女性角色的单一想象。”郭卫兵介绍说。
在没有数理化的年代,古人如何掌握青铜成份配比,甚至铸造出形状、功能与现代排水系统完全相同的陶制三通这个最不像文物的文物……殷墟文化的高超技术和卓越审美令人叹为观止,从神话到历史,从想象到实证,殷墟用文物重构了一个真实的“大邑商”,节目在考古实证与历史想象的交织中圆了观众的上古文明梦。
国宝酒器:与殷墟文明共续文化传承之脉
殷商是我国酿酒历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酒文化也迈入了与礼制结合的新时代。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酒器,印证了酒在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以妇好墓出土的468件青铜器为例,酒器的数量约占74%。其中,妇好鸮尊尤其著名,它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铜尊,它整体呈现站立的鸮(猫头鹰)形,造型新颖,各部位纹饰和谐,头部羽纹动感尤烈,予观者以扶摇直上八万里的艺术感染力,代表商代“象物铸器”的审美突破,呈现出商文化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节目中出现的亚长牛尊则以灭绝的圣水牛为原型,纹饰多达二十余处,其铸造工艺至今无法完全复原,堪称艺术品中的瑰宝。
当镜头扫过众多殷墟出土酒器时,一个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密码也随之悄然浮现:酒,历来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如殷墟出土的酒器见证了商代的祭祀与宴饮。中华酒品牌自1959年诞生以来,多次作为重大活动和宴会用酒,礼赠和款待四海宾朋,作为国人崇高礼遇的代表,见证过民族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历经66年荣光岁月,中华酒立足新时代需求,坚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以酒为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从携手大型文化综艺《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演绎大国文化之美;到跨越山海的《中法新甲子》特别对话;再到如今与《馆长带您品味中华》共赴殷墟,在华夏礼制源流之地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华酒始终以守正创新之姿,不遗余力地守护文化根脉、绽放时代光彩。
弦歌不缀,薪火相传。殷墟,出土了最早的成文文献,记录了鼎盛时期的青铜文化,诠释了三千年前人类文明的新高度。当中华酒遇上甲骨文,当千年酒香浸润青铜酒器,碰撞出的不仅是味觉与视觉的盛宴,更是文明传承的星火。从敦煌到殷墟,从壁画到甲骨,文脉绵延赓续,文明生生不息。未来中华酒将持续助力更多像殷墟一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发布于:天津市鼎合网配资-鼎合网配资官网-在线配资知识-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