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门过日子”成为潮流:我们真的活明白了吗?
老家的院墙外,父亲弯着腰,慢悠悠地给菜地浇水。
我站在一旁,又一次劝他搬去城里住。
他头也不抬,摆摆手:“不去,不去,城里那鸽子笼,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我叹了口气,拎着一篮子鸡蛋和牛奶,敲开了隔壁王婶家的门。
小时候,她家的大门总是敞着,我们这些孩子跑进跑出,蹭饭、讨糖,像回自己家一样。
可这次,门只开了一条缝,王婶客气地接过东西,眼神却陌生得让我心里发凉。
父亲在一旁摇头:“现在谁还串门啊?都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
1. 从“远亲不如近邻”到“猫眼看世界”
小时候,村里谁家办喜事,全村人都会去帮忙,杀猪、蒸馒头、搭棚子,热热闹闹一整天。
可现在,婚丧嫁娶直接包给酒店,一顿饭就完事。
亲戚间的走动,也只剩下过年那几天,客套几句,匆匆散场。
城里呢?
更夸张。
同一层楼的邻居,住了三年,连对方姓什么都不知道。
防盗门一关,世界就只剩下手机屏幕里的热闹。
以前家里急用钱,找亲戚朋友周转一下,虽然要欠人情,但心里踏实。
现在呢?
花呗、借呗、信用卡,手指一点,钱就到账,连句“谢谢”都不用说。
2. 人情味去哪了?
记得小时候,谁家有人生病,街坊邻居都会提着鸡蛋、红糖上门探望,嘘寒问暖。
可现在,生病成了“隐私”,探望反而成了打扰。
“没事别联系,有事更别联系。”这句话成了很多人的社交准则。
表面客套,心里却恨不得对方永远别来敲门。
以前村里谁家盖房子,全村壮劳力都会去帮忙,管顿饭就行。
现在呢?
花钱请工人,干完活就走,连口水都不喝。
3. 我们真的“活明白”了吗?
有人说,减少社交是“活明白了”——不欠人情,不惹麻烦,清净自在。
可这样的“明白”,真的值得吗?
我们建起了高高的围墙,挡住了麻烦,却也隔绝了温暖。
手机里的朋友圈热闹非凡,现实中的我们却越来越孤独。
偶尔,我会想起小时候的夏天,傍晚坐在院子里,邻居们摇着蒲扇,唠着家常,孩子们疯跑打闹。
那样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以为关上门就能活得轻松,可门外的世界,真的只剩下冷漠了吗?
鼎合网配资-鼎合网配资官网-在线配资知识-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